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the beaux-arts:傳統園林
最能表現天人合一、承載古人美學追求自然之逸趣;文人建築的最高境界
大致分類從屬關係類型如下
皇家園林 royal palace
私家園林 private garden
自然風景園林 Landscape Garden
寺廟園林 monastery garden
皇家園林 royal palace
皇家園林在古籍裡面稱之為“苑”、“囿(yòu)”、“宮苑”、“園囿”、“御苑”,
為中國園林的四種基本從屬類型。
屬於離宮別宮之一,禮法制度與皇家有關的一切政治儀典、起居規則、生活環境。
頤和園為百年至今保存最為完善的園林,集中表現了經典優美建築、設備之代表,
園林作為幾千年皇家生活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,形成了有別於其他園林類型的皇家園林。
私家園林 private garden
屬於王公、貴族、地主、富商、士大夫等私人所有的園林,稱為私家園林。
古籍裡稱之為園、園亭、園墅、池館、山池、山莊、別墅、別業等。
規模較小,一般只有幾畝至十幾畝,小者僅一畝半畝而已;
大多以水面為中心,四周散佈建築,構成一個個景點或幾個景點;
以修身養性,閒適自娛為園林主要功能;
園主多是文人學士出身,能詩會畫,清高風雅,淡素脫俗;
私家園林集中在南京、蘇州、無錫等地,
現代保存下來的園林大多屬於明清時代,
目前以蘇州、揚州為代表
這些園林充分表現了傳統園林建築的獨特風格和高超造園藝術。
滄浪亭是蘇州四大名園之一。
北宋慶曆五年(1045),蘇舜欽蒙冤遭貶,流寓到蘇州,
見五代孫承佑的廢園“草樹鬱然,崇埠廣水”,便以四萬錢購得。
蘇舜欽遭貶後便自號滄浪翁,吟唱著“滄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我纓;
滄浪之水濁兮,可以濁我足”的漁父歌,
在城市中過起了隱逸山水、逍遙自樂的生活。
滄浪亭是一座風格獨特的園林。
它未入園門先見景,一灣清流將園緊緊環繞,園內參天古木,
亭臺樓閣,一條復廊,將園內之山和園外之水連為一體。
過亭向北,沿長廊而行,透過廊壁上的漏窗,可略窺園外風光;
明道堂後假山上,滄浪古亭坐落山巔,此處四週老樹參天,怪石嶙峋,
古亭石枋上“滄浪亭”三字為俞樾所書,亭柱有聯“清風明月本無價,近水遠山皆有情”。
自然風景園林 Landscape Garden
風景園林是規劃、設計、保護、建設和管理戶外自然和人文之間的養成,
其核心內容是戶外空間營造,協調人和自然之間的關係。
將建築及城市構成相輔相成,與鄉土文化、民間傳說結合
四方遊客不斷,多數為亭台樓閣、皇家棄苑、名士陵墓,
為歷史文化城鎮中,為人所珍愛而不可或缺。
瘦西湖其實是揚州城外一條較寬的河道,最初在清朝康熙年間名為保揚河
嘉靖時稱為保障河(湖),也被稱為炮山河、長春河。
面積480多畝,長4.3公里。
原是唐羅城、宋大城的護城河遺蹟,南起北城河,北抵蜀岡腳下,
明清時期,許多富甲天下的鹽業巨子紛紛在沿河兩岸,
不惜重金聘請造園名家擘畫經營 ,構築水上園林。
乾隆極盛時期沿湖有二十四景:
卷石洞天、西園曲水、虹橋覽勝、冶春詩社、長堤春柳、荷浦薰風、碧玉交流、
四橋煙雨、春台明月、白塔晴雲、三過流淙、蜀崗晚照、萬松疊翠、
花嶼雙泉、雙峰雲棧、山亭野眺、臨水紅霞、綠稻香來、竹市小樓、
平崗艷雪、綠楊城廓、香海慈雲、梅嶺春生、水雲勝概,
譽為「兩堤花柳全依水,一路樓台直到山」。
康熙和乾隆兩位皇帝均六次南巡來此,對這裡的景色讚賞有加。
瘦西湖的美主要在於蜿蜒曲折,
是小家碧玉、修長清麗抑或纖秀苗條、顧盼多姿。
清代錢塘詩人汪沆寫道:
“垂楊不斷接殘蕪,雁齒虹橋儼畫圖;
也是銷金一鍋子,故應喚作瘦西湖”
瘦西湖由此得名。
揚州瘦西湖是類似景區中唯一沒有視覺污染,
在湖區不會看到一處突兀的現代建築。
寺廟園林 monastery garden
指佛寺、道觀、歷史名人紀念性祠廟的園林,
寺廟園林狹者僅方丈之地,廣者則泛指整個宗教聖地,
其實際範圍包括寺觀周圍的自然環境,
是寺廟建築、宗教景物、人工山水和天然山水的綜合體。
一些著名的大型寺廟園林,往往歷經成百上千年的持續開發,
積澱著宗教史蹟與名人歷史故事,
題刻下歷代文化雅士的摩崖碑刻和楹聯詩文,
使寺廟園林蘊含著豐厚的歷史和文化遊賞價值。
戒台寺,又名戒壇寺,位於北京門頭溝的馬鞍山麓,與潭柘寺相距約為5公里山路。
因在中國佛教歷史上擁有規模宏大的戒台而著稱於世。
與杭州昭慶寺、泉州開元寺中的戒台並稱中國三大戒台。
戒台寺始建於唐代(622年),舊稱慧聚寺。
遼代高僧法鈞來寺開壇講授戒律,在這裡營造戒台。
當時在這裡學完經文和戒律後要到潭柘寺楞嚴壇進行考核,
合格者才准許出家,並能成為遊方僧人。
明代正統年間,戒台寺經過修葺,曾改名萬壽寺。
清康熙、乾隆年間曾進行擴建。清
光緒十年(1884年)恭親王奕訢被慈禧太后免職,到戒台寺隱居10年。
World Heritage composition of Grand Canal of China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